•《走路!不要跑步》(Walk, Don't Run)一書的作者史塔曼博士說:
「健走是一項完美的運動。」健走要求走路跨大步、速度敏捷、雙臂
擺動、抬頭挺胸,比慢跑安全,也比散步有效。
•一提到簡單、人人能做的運動,多數人先想到可能還是慢跑。諷刺的
是,當初提倡慢跑運動的詹姆士.費克斯,卻猝死於慢跑過程中。
死亡的直接原因雖是腦動脈血管硬化,但配速不佳、太過勉強的慢跑
,也是造成猝死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•慢跑對人當然有好處,但跑步對身體所造成的負擔,比走路時大,
對於很少運動或 30 歲以上的人,貿然跑步,膝關節、肌腱等,
很容易受傷;對於心臟、腎臟、肝臟等器官或新陳代謝系統有問題者
,也造成大量血流與氧氣的耗費。
•根據統計,一般人平均一天走 6500 步,每跨一步,腳底所受的衝擊
大約是體重的1~2倍,跑步則提高到 3 倍左右。
•銀髮族或許多女性常以散步做為閒暇運動,但以散步為主要運動方式
的群眾,因為運動次數不足,走得也不夠快,很難為健康帶來真正的
好處。(美國亞特蘭大市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指出。)
•美國衛生局建議民眾的適度運動量為每週3 次,每次 30 分鐘以上。
一項針對 7600 個密西根州成年人的電話訪問結果卻發現,五分之一
以散步為閒暇時唯一運動的受訪者中,僅有 6% 真正達到公定的健康標準量。
•所以,德國體育運動學專家克勞思.柏斯說,健走比慢跑安全,
比散步有效,使人健康並保持健康。
•健走除了要達到 至少每週 3 次、每次 30 分鐘以上的標準外,
它比平常走路、散步或逛街,還多些運動的特質:
•步伐要跨大,跨步後腳跟先著地,再有意識地順序讓腳底、腳趾著地,
接著再以腳趾用力蹬離地面。膝蓋最好微彎。
•一定要抬頭挺胸。雙臂要主動運動。擺動雙臂使下臂呈約 90 度,
有節奏地擺到胯後,向上則擺到與肩同高。
•健走速度要求舒適而敏捷。運動醫學界認為無論男女,
(220-年齡)×(75~80 % )= 個人每分鐘最佳的訓練脈搏率
•例如 30 歲的人脈搏應在 143~150次/分之間,個人可依體重或
健康狀況再行調整,慢性病患以減至 50% 為宜。
•或許還是有人會想「健走算什麼運動?」。
•然而,走路在幾千年前就被醫學之父 希波克拉提斯稱為「人類最好的醫藥」,
並非毫無根據,已有許多研究證實,有規律的健走計劃,可增進身體
所有部位的健康:促使腦部釋放腦內啡(endophin),提升精神,使心情愉悅。
肺部 增加最大通氣量、增強橫膈肌肉強度、緩和慢性肺氣腫和支氣管炎的症狀、
減低對抽菸的渴望。
•因為椎間盤承受跑步時震顛所造成的壓力,所以許多慢跑者都有背痛的問題,
健走時椎間盤承受壓力與站立時差不多,比較不會受傷,同時還能加強背肌以
鞏固脊柱。
•骨骼也需要運動,健走相當於對骨骼施予重量訓練,能讓身體多吸收鈣質,
對抗骨質疏鬆。
•美國每年有近 410 萬人為治療膝關節疼痛而傷神,而預防退化性關節炎,
要點就在於保持適當體重,以運動維持下肢良好肌力。健走時關節部位承受
壓力不大,又有強化肌肉的功效,當然有所助益。中度病患如果經常從事溫
和的運動,比不運動的患者,少受疼痛煎熬。
•前榮總運動醫學科主任、中山醫院骨科醫師吳濬哲指出,嘗試在水中健走就是
相當溫和的理想運動。
•健走不會促進心肺功能,反而增加心臟負擔?切莫這樣以為。走路降低血壓,
減低阻塞動脈的脂肪量,降低休息時的脈搏數,促使心臟側枝血管更發達。
•幫助胃腸蠕動,減低食慾。
•人體全身有近六百條肌肉,三分之二集中在下半身,人走一步需要使用到兩百
條以上的肌肉
•肌肉的持續力會隨年齡增長日漸衰退,握力、臂力、背力等上半身肌力到了
六十多歲仍可以有二十多歲時的七成左右能力,但下半身腿力卻只剩下約四成。
•健走可以減緩老化,因為鍛鍊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部位。
文章來源:http://www.atlaspost.com/landmark-5900438.htm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